评论员 孔雨童 绘画 徐进
下个月,高校学子们将迎来一年一度的“研究生考试月”。今年有个词关注度很高——“逆向考研”,说的是当下很多985、211的本科毕业生会选择报考一些普通院校的研究生,这一现象也引发广泛热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往高处走”似乎是一直以来的正常逻辑,本科读了北大,研究生怎么也得报本校或同等级别的名校,选择了等级低的大学深造就成了“现象”。而不能忽视的是,这些选择都有其现实背景,比如考研人数逐年增长,名校研究生却名额有限,有时不得不向下选择;比如,名气小的高校也有优势学科,值得选择;再或者,很多人只希望延迟就业或获得一个研究生身份,就不会过分执着门口的牌子。
“唯名校”的固定逻辑被打破,背后其实有一种清醒理性。我们可以追求考名校,但当自
己真的想要深入研究一门学科,又没考上名校,也可以选择一个普通学校继续钻研。摒弃一味着眼于“名气”,正视现实、踏实追求,即使人生不是一条上升直线,那条上升曲线也在“上升”。
从社会层面,一个好的、正常的教育环境,本也应当为学生提供双向、多元的流动机会。目前,在我国两三千所高校中,只有百余所属于“双一流”。对于名校外的广大高校来说,同样应当在生源、师资方面做好引入,好好建设各自的特色学科,探索各自发展模式,做好更广泛人群的教育。
今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在引发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就不再单独列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而侧重于发布“某学校某学科”。有业内指出,这是一种“理性的纠偏”,以学科为基础,重视学科的建设,淡化身份色彩,而不是“在中国高校中划分‘三六九等’”。
而对全社会而言,多年主流的“看名校”目光存在之余,也需要一些更多元的价值观和人才评价思维,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更全面有益的理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