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22年人大刑法学复试结束后的第二天,当时复试成绩还没有出来,我当时忐忑不安,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的情绪,我以第二人称给自己写下了这篇文章安慰自己,并记录自己在考研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免“好了伤疤忘了疼”。现在本人已经成功上岸,再看到当时所写的文章,感觉还有点意思,希望可以帮助到其他“在艰辛的岁月中咀嚼苦难的战士”(考研党),所以分享出来,供大家参考。
致这位在艰辛的岁月中咀嚼苦难的战士:
距离考研复试结束已经过去了2天,你依旧在焦急地等待复试成绩,仿佛身陷“炼狱”,遭受恶魔的百般折磨和蹂躏,在希望与绝望中反复挣扎。
在学习日益内卷化的社会,能够从450多万的考研大军中杀出重围,进入人民大学的复试,你已经十分的优秀,要为自己曾经取得的成就而感到欣慰和愉悦呀!然而,人生不如意之事乃十之八九,你虽已经尽力而为,但结果仍可能不尽如人意,此时此刻,请千万不要气馁、不要灰心、不要沮丧,也不要怀疑或轻易否定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要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主动为自己加油和鼓励,相信自己会变得更为优秀和强大。考研的道路十分的艰苦和孤独,它记录着你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艰苦前进的每一个脚印,你在深感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的境况下留下的辛酸的泪水,以及你在理解和掌握一门知识之后淡淡的喜悦之情……十年以后,回首再看这段往事,你或许会感觉考研不过是人生之中的一段小插曲,那段经历或许也没有你现在想象的那么难以承受,所以,要学会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微笑迎接生活,要相信所有的困难和痛苦终将过去。
现在,你仍然对未来充满焦虑,时常纠结那些自己在考场上本可以答得更完美的问题,这当然可以理解,因为自己的理想明明已经触手可及,但最终依旧要听从老天爷对命运的“摆布”,这是何等的无奈;想到在这半年多的备考中父母等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与帮助,你是多么希望用自己的优异成绩来报答他们对你无私的付出;你是多么希望尽快放下大脑中沉甸甸的知识,释放心中的压抑与委屈,但你依旧要做好准备继续负重前行,强忍着悲痛投入新一轮的战斗之中。这种感觉放在谁的身上都很不好受。
这些经历都是你宝贵的财富,你要咀嚼苦难,努力寻找自己的不足和失误的原因,这样才不枉遭受这一番“生不如死”的折磨,为最终的胜利铺平道路。考研的确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对你而言,考研还是个人的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一个自己和自己较量,不断克服自己的惰性和弱点的过程。想明白这一点,痛苦也就没有那么强烈了:第一,你在备考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对于旧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对学科内部体系的认识更为清晰;第二,通过不断的记忆、重复和复述,你可以培养自己的记忆力和输出知识的能力;第三,适当紧张的脑力劳动可以让自己的大脑越变越强,获得高效处理大量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第四,疫情期间在家认真学习备考也是消磨无聊时光、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健康良好的方式。
何不转变心态,趁着心绪杂乱之时总结一些考研的经验教训呢?你也知道自己还存在很多值得进一步加强的地方呀!现在就把它们记下来吧。
第一,内心不够坚强与冷静,遇到问题时过于着急,没有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解
决问题的战略思考上。你可以在平时进行大量的“压力测试训练”,模拟紧张的面试环境:打开腾讯会议并开启摄像头,全程录音录像,在规定的时间内准确全面地回答一个问题,并将其有逻辑地和清晰地呈现出来。在回答问题之前,先平复一下自己的心情,简单想一想自己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让听众更快更准确地理解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可以举例子、打比方,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引入话题)。此外,答题时要尽可能表现得自信沉稳、落落大方,有条不紊地输出信息,在大脑空白时不要重复之前的话,可以适当停顿并思考接下来要说什么。
第二,对于基础知识虽然有大体的了解和把握,但是在输出知识的过程中难以迅速、准确、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表明你在平时过于注重知识的输入与理解(喜欢听讲座),但对于知识的整理、归类、梳理和输出等环节重视程度不够(懒得自己动脑思考)。对于专业知识,首先要先把整个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梳理出来,形成一个思维导图(目录→一级标题→二级标题),用简要的语言将这些内容在短时间内完整地串联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每个标题项下添加更为具体的知识细节,如典型案例、关联法条、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论争议等,这样才会让自己的专业能力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表达出来,实现“动脑思考、动手梳理、动口表达”。复习专业知识时不能光停留在“读书”上,还要时刻追问这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的定位是什么、它与其他知识的关联性何在、它能够解决哪些实务中的问题、它包含哪些具体的原则、规则、特征和内容等【尤其是民法、刑法等应用法学】。要时刻把法条、司法解释、案例、理论结合在一起思考和总结。平时可以结合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案例题和选择题具体选项内容对自己进行发问,或就教材中某一具体知识点或不同章节之间的交叉知识点(如刑法总论和分论结合的知识点)发问,限时反复回答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系统性思维,通过这种复述和讲述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把握。
第三,在复试时遇到自己的确不熟悉的地方,一
定不要不懂装懂,在适当的时候要坦诚地向老师承认自己的知识盲区,并且表达自己将来一定会非常努力地弥补自己的知识漏洞,同时要尽可能向老师展示自己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如果遇到自己不确定的问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要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假设一遍,分类讨论,让老师觉得你是一个思维比较缜密的人,而且也可以缩短老师提问的时间,降低被老师问住的可能性。另外,一定要认真思考老师的问题,分析老师究竟“想问什么”,不要贸然回答这些问题,否则很可能偏离老师问题的旨趣。
第四,在休息时间要多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多了解一些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不要死读书,否则你会觉得生活很枯燥,而且会发现自己越来越脱离生活。缺少对常识问题的判断能力和基本的正义感就好像在乌云密布的大海中失去了引航的灯塔,它会让你在日后学习法律的过程中走很多弯路。
第五,初试的分数非常重要。在初试备考的过程中多看一些经验分享,仔细思考怎样才能把专业课的分数提高,怎样才能把重点知识基本掌握,怎样才能把一本厚重的教科书读薄、读精、读透。在备考的中后期可以参加一些辅导机构的模拟考试或者答题技巧课程。
关于选择辅导机构的问题,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你要想清楚:你需要辅导机构提供什么,而你选择的辅导机构能够为你提供哪些服务。你经常说:“我只愿意听大学教授的讲座。”的确,虽然大多数辅导机构都提供授课服务,但是他们的授课显然没有大学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深入与精彩,某些机构利用信息不对称收取考生巨额钱财,又不知是从哪里找来“老师”,这些“老师”会耽误你宝贵的复习时间,搅乱你的复习思路和节奏,干扰你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实际上,你在考试之前一直坚持学习中国政法大学刘家安老师的物权法和债法、南京大学朱庆育老师的民法总论、复旦大学郭建老师和南开大学侯欣一老师的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苏力老师的法理学等专业课以及人大老师的课程,你的专业知识不存在问题。因此,你需要的不是机构的全程授课,而是他们专业的解题能力和答题策略——机构必须提供的历年考试的真题(要尽可能完整准确,有材料和问题)、提供分析与解答问题的思路、高分解答的范例(不可以简单罗列相关的知识点和教材中的长篇大论,因为在考场上根本没有时间写这么多文字,而且这种解答不可能得高分,因为它涉嫌跑题)、考试之后的真题复盘服务(在考研初试完成后为每一位考生分析专业课的得分要点、丢分原因、高分范本等),全方位帮助考生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答题能力和技巧,在考场上尽可能多得分。
其次,某些考研机构高价售卖“学习资料”,单独一门专业课的讲义从100~500元不等,你完全没有必要花重金购买这些讲义。其一,你之前也购买过一些讲义,但大部分讲义中错字连篇,印刷排版粗糙,甚至存在大量知识性的错误(尤其是法制史的资料),由此可见这些机构严重不负责任,完全配不上学术研究的要求;其二,讲义的确精简了教材中的内容,还总结了很多思维导图。但是,读者恐怕未必能够准确理解精简后讲义的内容,因为编写者的思维模式未必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根本看不懂别人的笔记,甚至有时候自己都读不懂自己以前记录的笔记)。被讲义删除的内容是否真的无关紧要呢?恐怕直接阅读教材才是最可靠、最保险的方式。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取舍的过程要由自己来完成,做思维导图的目的是帮助自己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而顺便完成的,因此思维导图一定要自己做,而且要符合自己的思维方式,足以帮助自己梳理相关章节的知识。其三,与其把“学习资料”读懂,不如多花些时间把教材吃透,毕竟教材是大学教授编写并由权威的出版机构校订发行的,其质量和品质更有保证。其四,在备考法学硕士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参考法律硕士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资料,法硕和法考的资料知识点完整准确、逻辑清晰、符合应试考试的要求,可以配合法学硕士的教材使用,帮助你更好地记忆知识。比如柏浪涛的《刑法攻略》、龚成思的《法制史一本通》和《法制史背诵宝典》、马峰的《法理学、宪法学一本通》、钟秀勇的《钟秀勇讲民法之精讲》等,也可以配合这些资料听一下相关的配套课程,B站上都有免费的课程。
再次,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切不可相信辅导机构所谓的“考点预测”。你之前也经常说:如果机构的押题很准,那可能是因为今年碰巧押中了题,也可能是机构把所有重要的知识内容全都押上了,可靠性不高。事实上,大多数机构所谓的“押题”以及各种证明其押题准确的截屏证明只是其产品的一个“卖点”,机构不会对自己押题的准确性负责。通过这次考试,你也发现:命题人一向对当年的热点话题十分敏感,而且内容十分灵活,题目不限于教材本身,所有当年的新颁布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以及公众热议的话题等都会成为考察的重点。因此,你一定要主动了解立法动态,了解新修订的法律法规的内容及立法的前因后果,持续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将社会热点与法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如果真是想凭借实力上岸,基础知识必须扎实,不能投机取巧。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加油,继续努力,你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
Coco
2022年3月29日于家中小阁楼上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