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考研培训

孩子考研失败计划“二战考研”,家长该如何面对 又该如何支持

文|冷丝栏目|丝说考研

“考研失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如何面对孩子的“二战考研”,这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冷丝说人文教育”今天就站在家长的角度分析一下,如何理性看待孩子考研失败,是

支持孩子继续考研,还是劝说孩子安心就业?

先来看一个背景:考研为什么一直持续火热?很大原因还是来自于家庭。

人们一直把考研热归结于就业难,这个也没有错,但是,考研热背后最大的原因还是来自于家庭提供的支持。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考研数据来看,近3年的考研人数上涨较快:2017年增长30万人报考,2018年增长的报考人数是38万,而2019年增长人数是52万。

简单看这些数据,你肯定看不出什么问题,你如果想到考生的年龄,考研人数急剧上涨的原因可能会有一点眉目。这3年考研的在校生都出生于1995年上下,他们的父母——也就是你和其他家长们,刚好在45岁到50岁之间,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推算办法,不包含特殊情况。这个年龄阶段的父母正好是我国目前的“中坚阶层”,也是社会和国家的“中坚力量”。

这一代父母比过去的父母最大的不同是,很多人具有高等学历,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有足够的能力让孩子在国内完成学业,甚至在海外完成学业,孩子们自然并不急于找工作。这一代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高的学历,将来在人生和事业上有一个好的竞争力。

所以,“冷丝说人文教育”建议你,支持今年考研失败的孩子“二战考研”,因为,你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支持他们完成更高水平的学业,为何还在乎这一两年的时间呢?你必须注意到,2000年后出生的孩子自2018年开始“占领”高校,再过两年,这些各方面条件更为优越的大学生也将大规模地考研,也就是说,未来高学历的人才会越来越多。你难道忍心让你的孩子因为一次考研失败而放弃继续考研吗?

再来说说具体的办法:支持孩子考研,一定要先了解孩子失败的真实情况。

现在的父母全心全意支持孩子考研,哪怕是“二战考研”,这不是问题,而问题在于:你如何支持孩子?你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吗?

作为家长,你一定要和孩子一起了解他所学的专业和报考的专业,了解他目前失败的原因,比如,是分数没有过国家线、自划线?还是过线了却没有被取得复试资格?如果是过线,那就很简单了,吸取教训,继续考,必须支持孩子“二战考研”。

如果你的孩子考研是没有过线,那就要看差多少分,差分的部分涉及哪些科目,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这里面的问题就显得比较复杂。

有这么一个简单的顺序逐一进行判断:总分差得太多,如果在30分以上甚至更高,一般而言,“二战考研”成功性不大;总分差距较小,尤其是差距在10分之内的考生,继续考研的成功性相当大;总分差距在10-30分之间,考分差距主要集中在某一个科目,比如有可能是某一门公共课或者专业课,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二战考研”集中精力弥补缺陷,考研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大。

但是,总分差距有点大,考分差距大的有2门以上的科目,那么,这样的孩子继续考研,他们承担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家长就需要有耐心,有方法,要不急不躁,默默支持孩子考研。

作为家长的你如果了解孩子们的这些情况,你如何支持他们的“二战考研”就有章可循,也就有了目标。假如孩子的考研总分距离分数线有30分之多,你可以支持孩子继续考研,但是你要告诉他,给他一次机会,就试试看吧,抱希望但不要期待太高,再考一次,不能“三战考研”,今后一定要安心就业。如果是总分差距小,家长就应该全力以赴地支持孩子,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要动用一定的社会关系,提前联系报考学校的导师,请注意,这里不是所谓的“拉关系”,而是创造条件帮助孩子排除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不可预知的障碍。

总之吧,“冷丝说人文教育”支持那些有潜力的学子们“二战考研”,当然,前提条件是,考生和家长本身对自身有一个全盘的了解,也有一些应对措施,而不是盲目地支持和不支持。

单选|你支持孩子“二战考研”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京ICP备2021002043号-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