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2013年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已接近尾声,这当中,肯定会有那么一批考生将与研究生的身份擦肩而过,尽管他们为此付出了一年的努力。那么,是选择重整旗鼓再来一次?还是选择离开校园,踏入社会?或是远走他乡到国外留学呢?再战还是放弃,确实是令人纠结的选择。在此,本刊编辑从外部环境和内部自身两方面,带着举棋不定的你将如下问题都考虑一遍,也许就能很快让你找到答案。
考生在选择再战考研之前,一定要对自己的情况做综合分析,事实上,并不是所有考生都适合再次或者多次考研。那么,面对新一轮研究生考试,考生需要面对什么样的环境和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呢?这是此刻我们必须先了解的情况。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一,相对于留学,考研经济实惠。
不管愿意不愿意承认,经济能力经常是决定你是否能干或能够花费精力和时间去干一件事情的基础。国内考研,相比出国而言,即便在现在的收费新政策之下,也还是比留学更经济实惠,当然考取国外全额奖学金的除外。
二,相对于考证和直接参加工作,考研学术提升的空间也许更大。
对于本科阶段就是名校的学生而言,考研的目的,除了以后求职领域得以拓宽以外,追求自身能力的提升,也是一些学生的考量因素。当然,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同学们不妨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来决定继续考研还是放弃。
还有不少学生认为,与其浪费一年再考研,不如直接求职。当然,如果这样能够找到一份很不错和稳定的工作, 那么你可以果断地考虑是不是应该放弃考研了,因为机会成本的原理告诉我们,放弃这样的机会,而为一个未知的结果耗费一年的时间,本身就是一种机会的损失。反之,则应该多斟酌是否继续考虑考研。
另外,有的学生会在考证和考研之间权衡。其实,这和所学的专业也有关,有的专业考证,在求职时大有助益。如果能够因此找到不错的工作,同样可以考虑放弃。
然而,退一步而言,相对于考证、参加工作在实践中学习,研究生毕业以后,对于某一领域的科研能力、知识水平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况且研究生的学科众多,选择余地大, 可以满足不同兴趣同学的需要,找到和兴趣相对的专业。
三,通过考研,曲线提升价值。
本身所学专业限制性很强、就业面很窄、本科学校竞争力很弱的考生,这类考生亟须通过考研来增加求职竞争筹码。笔者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从大专生一路考上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当然,这样的考生往往会自我约束力非常强。
四,害怕进入社会,害怕面对求职的失败。
如果是因为躲避求职压力,害怕求职的失败而躲在象牙塔里,这样的心理迟早会吃亏,除非你继续往上考,然后运气也不错,博士毕业以后能够继续留在象牙塔里当老师。但即便这样,那也还是在职场里混。而且,现实中并没有那么多幸运儿,研究生毕业以后,大部分同学还是得面对象牙塔外的求职之路。那时候,虽然底气足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砝码,但是对职位和薪水的心理预期要求也上升了,求职时未必能够找到同等价位的职位。同时工作经验少,就业未必容易,那么,必须应对心理的落差了。
如果是抱着这种逃避的心理,小编倒是建议你不要一头闷进书堆,而是做足功夫,多去招聘会走一走。失败乃兵家常事,一战考研的失败都经历了,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即使屡屡被拒,也权当是一种体验,等从心里觉得已经战胜对求职的恐惧以后,再考虑是否“二战”也不迟。
五,看到别人的高薪,杀回考研战场。
还有一种情况是已经进入职场,但是不甘心做默默无名的小兵,有针对性地了解过市场,知道哪些领域的职场人士本科与研究生的薪水和地位有着明显的差距,以此为动力去考研。一位叫路敏的自考生说,“当年,从大专考到本科已经觉得自己非常不简单了,从没有想过会去考研。可是进入职场以后,我只是公司里打杂的一个小人物,公司里领取高薪的律师一般都是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这一对比,让他大受刺激,于是直接辞职考研,第一年仓促的备考,并没有成功,但是他决定继续考研,这举动引来家人的质疑。所幸的是,第二年他考上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现在他已经不再是一名小兵,而是中层领导,完成一个漂亮的转身。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会有胜算、有好的结果。做出选择以前,请多权衡自身的能力以及晋身的空间,如果不考研,一样通过工作的出色表现有可能获得很大的晋身机会,那么考研未必是必须的选择。
六,工作以后发现不适应,通过考研换行业。
刘颖原来是编导专业的学生,大专毕业以后进入电视台。她当妈妈以后,发现这样的工作压力还是比较大,就想换岗,但是现实操作却存在很大的难度。这时候,通过熟人的关系,她逐渐了解到银行系统,并对朝九晚五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于是,她毅然决定报考在职研究生,然而第一年考研却遭遇了滑铁卢。接着,她不给自己留退路,选择了辞职考研。从艺术类跨到金融系的专业,虽然知道有很大的难度,但她却坚信自己的能力。第二年,她成功地考取了本地一所学校的研究生,后来也顺利地通过朋友推荐,进入到了银行。“如果只是有熟人,即便能够进去,你也无法立足,但是你有这方面的文凭,你的腰板会挺很多了,这样还不够,下一步,我还想继续考证啦。”
七,别人考,我也考。
如果只是以盲从的心态去备考,其中虽然也会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幸运者,但毕竟是少数。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心态决定了行动,决定了你付出努力的程度。大家一定要端正考研态度,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做什
么,怎样去做。当然,如果你曾经只是“酱油党”,但是经历“一战”的考研后觉醒,从“酱油党”成为励志考研的人,那么就请努力备考吧。无论是否成功,“想明白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一点已经是你挑战自我迈出的一大步。
一,是不是仓促给耽误了?
周阅在大学期间一直是班级数一数二的学生,对于抱着GRE进大学校门的她而言,留学是她大学期间坚持的梦想。毕业时,她以全额奖学金的成绩考取了留美研究生,然而马失前蹄,当大家都以为她已经出国的时候,她却在国内奋力考研了。原来她因为被两次拒签,只有放弃。还好,她迅速地转换心情,积极备战。然而因为准备时间过于仓促, 第一次考研失败了。不过和大家预想的一样,她选择了再战考研,并且第二年顺利考上了与她的学习能力相符的中国人民大学。“坚持第二年考研,原因很简单,因为一方面不着急就业,另一方面只是复习的时间太短而失败,所以再考一年也值得。”所以,如果只是因为第一年时间准备得少,而整体实力不错的同学还是可以考虑二战。
二,是不是复习得时间太长,前期太用力?
有不少同学前期很早介入考研的准备过程,前期充满斗志,也很在状态,可是往往为求面面俱到,考研复习资料买得太多,结果反而给自己造成了心理负担。等到“充满电地跑到半圈”,发现精力和耐力上都无法继续投入,学习也找不到状态,最后只有以失败收尾。学习同样需要讲究策略,这就像跑步,领跑者未必是赢家,有耐力能够规划好每一阶段的体能分配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赢家。如果能够及时发现症结所在,第二年重新调整复习规划,就得按照个人特点安排好复习的进度,加之第一年的学习经验,稳操胜券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
三,考试中大意失荆州。
如果只是考试中某一门功课临场没有发挥好,或者因为其他个人原因发挥不佳,属于偶然情况,自然会不愿意接受失败的结果。如果你是一个充满自信,能够很快从失败中恢复斗志的的人,那么再战一回也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