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还没上大学,尽早搜集信息,结合自身兴趣和情况来制定你的目标和规划。未经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一个人闷头想是不可取的,建议
咨询你感兴趣方向的起码已经本科高年级(最好硕博或者就业)的学长学姐。
不要和你基本同龄的人请教未来规划,大家都是纸上谈兵,谁还更强不成?我猜有人会想,你家无权无势,你没有资源去咨询。我也曾这样想,直到我开始为了未来强烈焦虑,我在一堆网站广泛搜寻信息,最后咨询到了几位业界已经是中管的前辈(有免费的也有付费的),给了我很多启示。
想想你真的做不到吗?
第二,选学校。
说实话,分很高其实没这个问题,最好的学校就那几个,分数线就在那里。存在这个问题的是中和下水平的分数。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很大发言权(这不是凡尔赛,只是说话讲证据,在这里发言的基本都是基于自身的经历)。
但我建议你以目的去思考这个问题,比如你向往的是安逸的日子,体制内的,那学历层次(双一流与否)是不是比地域要重要呢?
很多人说地域多重要,但抛开那些抽象的视野和文化资源,其实说白了,地域实际上就是实习机会和资源(你也不想你去外地租房实习,HR还想省个实习补贴优先考虑本地的学生吧?)。
想你要去哪里上大学前先想想你出来要去哪里或者说你指望这份学历带给你何种生活状态。
专业:兴趣、学术还是实践
我了解的专业有:新传(人大的包括新闻,传播,广告,广电四个方向),法学(辅修过,了解一些)。
先说说笼统的专业选择。我坚持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前提,反正我们大部分人无论是学金融还是哲学都赚不了大钱,不如让自己生活相对舒心(当然如果你的追求并非如此,请尽量往金融之类的相关卷,确实平均收入更高)。
但这的前提是你真的了解你的兴趣吗?不是叶公好龙吗?你在高中理解的专业和大学很可能不是一会儿事。
我建议,一个是去看去问(前面说过),另一个别只问“你觉得是什么样”之类的蠢问题,而是要请求对方分享这一专业的培养方案。这个文件会写明这个专业所有的课程安排及其原理,你要看到这些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导向怎样一种就业、人格和生活,然后和自己的需求来做匹配。
另一个,你需要去看看这个专业的就业报告,避免一些离谱的误区,比如:学中文的很多会成为作家,学新闻的都要当记者。
其次,我说说新传和法学,尤其是新传。新传是绝大多数学校都偏向实践的学科。
如果你有志于新传学术,那我只建议你来清复人、厦大、武大之类的顶尖高校,而且本科最好别主学新传,学个社会学、中文、计算机、心理学之类的大类专业,再辅修新传,硕博转而做新传研究。
为什么?因为新传是社会科学的交叉口,它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学科更多在于新闻传媒的发达和相关现象已经足够广泛和重要,而不是它有了足够深厚且独创的理论基础。
也就是,新传的理论大部分是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借鉴过来的,这就像法学里的环境法是用民商刑法来研究环境领域的法学问题一样。所以你跨专反而更有优势。
那如果你就是对新媒体,广告,摄影,纪录片之类的感兴趣,想从事这些有关的职业来学新传,那么首先我想说学校是最优先的。
实际上新传有关的行业并没有多强的专业门槛,和学术类似,跨专的人反而是吃香的。能去更好的学校请优先学校而非专业。
简单列一个新传的就业方向:
(1)传统纸媒:人民日报,新京报之类;
(2)新媒体运营:其实很多公司,纸媒甚至党政机关都在做新媒体,BAT 字节等互联网大厂、财新、澎湃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