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对于新增的7所高校,山西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湘潭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有一些传言这些大学会入选。
从整个最新名单来看,其特点也是非常明显。
弱化学校档次,强化学科实力
第二轮“双一流”评估,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再明确区分“双一流”大学与“双一流”学科建设大学。
也就是说,不再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这是与之前的“985”、“211”大学评估方式完全不同的一种评估方式。
这样看来,也是不断弱化学校档次,弱化学校排名,不断强化学科实力的一种变化趋势。
其次,从这一变化还能够看出来,像以前学校不断开设新的专业的情况会逐渐减少。
大学,也会向着“精而尖”的趋势发展。
“精尖”是大学的发展趋势,“大而全”不再被提倡
国内现在的本科院校有1200多所,公办本科800多所。
所以,就从数量上来说,并不算太少,但是,真正的顶尖大学却不是很多,至少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明显的差距。
而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很多大学,无论其排名怎么样,都有能够拿得出手的优势学科,在学术界都有大牛存在。
但是,国内的不少大学,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都在向着“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恨不得能够开设所有专业,哪个专业热门就开设哪个,根本不在乎自己到底有没有实力。
而这么做的目的呢,也就像光头上的虱子,只为了能够多招生学生,让学校看起来很“壮大”,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大而全”。
很明显,无论是从市场需求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上来说,这种做法都有问题。
而第二轮“双一流”的评选,正是突出学科专业,而非学校综合实力。
这样做的好处也很明显,可以促进很多大学向着“精尖”方向发展。
一所大学不在于有多少专业,而在于有多少能够拿得出手的世界一流专业,这才是能为整个国家,整个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
但是,作为考生与家长,可能最为关心的是最新“双一流”名单的公布会对高考、考研产生什么影响?
说实话,这种影响会非常大。
对考研学生择校的影响
就算是2022年的考研人,虽然已经参加完了初试,影响也会很大。
比如,有考生已经报考了新疆大学、广西大学,本来就是冲着“双一流”头衔去的,但是,没有想到学校的“双一流”会被“警示”。
那如果2023年再评价后真的被“撤销”,那这些学生可能就会比较难受了。
所以说,这些被“警示”的大学极有可能在2023年变成考研“冷门”院校。
对高考选择大学影响更大,专业可能会更被看重
而对于高考的影响可能会更大一些。
以前,大家在高考填报志愿时会非常看重学校的档次,比如,原“985”、原“211”、原“双一流”A类(B类)高校都是最常见的参考标准。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985”大学一般来说就要比“211”大学档次高,“双一流”A类大学就是要比B类大学好。
但是,在第二轮“双一流”名单中,没了A类与B类的区别,考生填报志愿的参考可能也会发生变化。
如果参考第二轮“双一流”名单填报志愿,那么,可能就会非常看重专业,因为,一个双一流学科背后就对应着学校不俗的专业实力。
那么,极有可能会出现某所大学,双一流学科专业录取分数线暴涨,而其他专业遇冷的情况。
而对于一些学历比较高的家长来说,可能会更加看重老牌“985”、“211”大学头衔,也有可能据此来为孩子选择大学与专业。
所以说,新一轮“双一流”虽然不再强调学校档次,但是,考生与家长还是需要一个参考指标去填报志愿。
所以,原“985”、“211”大学也有可能会再次被重视起来。
同理,对于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可以也有着类似的影响,用人单位招聘员工,参考指标是什么?
只是双一流“学科”吗?好像不太现实,可操作性也不强。
比如,像一些省市区“选调生”的选拔标准是什么?哪些学校能入围?
以上,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文章就点赞转发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