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刚研一的师弟坚持退学。
作为大农类栽培生理学的研一新生,师弟带着保研的光环,加入了我们实验室。但是研一下学期刚过完,他就打算退学了。当时作为师兄师姐,我们轮番上阵,劝他三思。最终,我们导师帮他办了休学(累计休学达到一年,仍未能复学的,作退学处理),就是以防他万一哪天后悔了还有复学的机会。
师弟想退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认为作为一名双非院校天坑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平台不够好,就算毕业了,就业薪资低,毫无诱惑力;二是发现本专业不是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状态也不对,如果继续读下去,完全就是在混一个证书,文章也是随随便便糊弄。
作为师哥,我专程去车站送了师弟一程。看着朝夕相处的师弟细长的身影,背着硕大的行囊,挤进高铁站,消失在我的视野中……当晚,我彻夜难眠。毫无疑问,师弟的决定很有勇气,能义无反顾选择退学的人,也是少数的。我陷入沉思:再三劝师弟慎重的我,又何尝不是在“死撑”着,我难道就从没有冒出过“退学”的想法吗?
其实,关于“退学”,早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2007年,就有人创办了“中国退学网”论坛,而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人被动清退和主动退学。
被动清退的研究生主要是因为未在规定年限内完成学业,比如近两年,报道的上海交大清退21名研究生,北京交通大学清退59名博士生,武汉大学清退92名国际学生,广州大学对72名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等,均引发了网友一波一波的热烈讨论。
主动退学的研究生,也在逐年激增。我暂且没有找到相关的数据支撑,不过有这样的一组数据:“中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主动退学率已近3%,每年退学人数近50万”相信也能说明问题。
为什么研究生想退学?谈谈我的看法。
内部因素
1. 身体吃不消、心理承受不住
研究生需要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充沛的体力。就拿我们课题组来说,我们90%的实验要去大田,而基地离我们学校要十几公里,每天要坐校车往返于大田和实验室,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实验一旦做起来,就不能轻易终止,如果没有好的体力,根本吃不消。
而在心理层面,就更不用说了。硕博生作为科研的主力军,是焦虑和抑郁高发的人群。实验上面遇到一个挫折,一年半载就蹉跎掉了。曾经有个反应,卡了我八个月……那时我整宿整宿睡不着,失眠焦虑,精神状态极差……再加上导师的“不屑”,朋辈的对比,毕业的压力……稍有不慎,都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 能力不足
本科期间,一堂课有上百人,大家坐在大教室里,考着差不多的分数,拿着差不多的奖学金,我们很难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而研究生期间,更加突出个人能力,从开题报告开始,个人的科研能力将每个人一步一步拉开距离。评价体系再也不是看几门课的分数而已,而是谁设计的实验好,谁发的SCI论文水平高,谁发的SCI论文数量多。
3. 厌学情绪
本科阶段,考前突击很奏效,往往复习很短的时间,就能得到不错的成绩。而在研究生阶段,科研难度陡然增大,实验数据反馈往往不够“即时”,拉锯战会让人疲惫不堪,自我怀疑,最终消耗科研兴趣。
外部因素
1. 导师只怒不“导”,权威至上
这个因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2. 就业前景惨淡
专业很重要,导师很重要,平台很重要。但是大家都是俗人,总要有工作的那一天,大家找工作的时候难免要考虑到薪资水平。对于硕士毕业生,就拿我的专业(天坑专业之一)来说,去报考事业单位,薪资水平4k-5k;去职高当老师,薪资水平4k;去试验基地,3.4k-5k;去做研发,3.5k-6k。总之,一旦入坑,确实想让人“知难而退”。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敢怒而不敢言,想退而不敢退?
1. 来自父母辈的期望
尽管现在研究生大军已经越来越壮大,但在家长那一辈眼里,研究生还是顶着光环的。父母的期许,对我们退学这一决定还是起到很大的阻挠作用的。因为我们尚不能经济独立,便得不到家人的支持。
2. 浪费文凭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做到努力,研究生还是能够毕业的。如果突然要抛弃掉,肯定心有不甘。一纸文凭,如同到手的鸭子——飞了。
3.能力不足
成也能力,败也能力。想退学是因为能力不足,不敢退学也是因为能力不足。这里的能力不足,是因为退学工作后,比同辈内行人少了那么多年的经验积累和理论知识储备。怕,怕能力不足,怕赶不上,怕到头来抵不过那一句:还不如继续读书。
4. 周围人的议论
旁人的议论和“好言相劝”,确实会干扰到你的决定。
说了这么多,回归开头提到的师弟。你问我,师弟到底怎么样了?我想说,一年了,他没有回来。无论他是否后悔,他都坚持了自己的决定。
所以我觉得,你敢不敢退学,最终只有你能做决定,只有你来承担。没有100%稳当的人生,因为人这一辈子,想要100%做好风险控制是很难的。我只想说四句话:
1. 成年人要学会权衡利弊
2. 你还年轻,转行误不了终身
3. 打有准备的仗,努力抓住机会
4. 不要怕,输了又怎样
懂的人,自然就懂了。
你问我现在呢?答: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