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尽事宜,可向我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咨询。招生相关政策和招生专业目录以“研招网”和我校研究生处网站上公布的最新版本为准。
单位代码:11072
联系部门:江汉大学研究生处
地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三角湖路
邮政编码:430056
网址: http://gs.jhun.edu.cn
三、培养特色
(一)培养理念
学校拥有30多年的研究生培养历史,以“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为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二)培养特色
中国语言文学是武汉市重点建设学科,现拥有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教育厅)、江汉大学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曲艺,湖北省文化厅)两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五个二级学科学位点。经过数代学人的不断努力,已经凝练出了地域文学批评与文学批评生态、领域语言研究、方言调查与研究、古典诗文与民族文化精神、中国现当代诗学等多个特色鲜明的研究领域,初步形成了地方性、应用性、传承性与创新性融会贯通,服务社会,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
中国史基础扎实,优势突出,特点鲜明。历史学是江汉大学创办最久的学科之一,2005年即被评为江汉大学重点学科和湖北省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学科,2009年被评为武汉市重点学科。学科平台江汉大学城市研究中心是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市教育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武汉市科技局城市历史与城市文化研究基地,已成为全国城市史研究的重镇,被称为国内四大城市史研究机构之一。城市研究中心还下设江汉大学武汉抗战研究中心、江汉大学城市记忆(口述史)研究中心。学科集中研究城市史和地方史,而以中国城市史和武汉地方历史与文化为研究重点,又特别注重研究近代中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问题、武汉近现代史和抗日战争史,学科因此在武汉城市史研究领域拥有重要的话语权,江汉大学因之成为中国城市史研究会和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的副会长单位。学科还积极参与现实,注重应用,积极研究现当代城市现代化问题,进行对策研究,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生物学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以多个省级科技平台和创新团队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指针,侧重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学科交叉与融合,着力解决与“生态文明,绿色食品,人类健康”相关的科学技术问题。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3个稳定、特色鲜明的主干学科,兼具宏观和微观研究:(1)遗传学:以园艺植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开展种质资源学、分子遗传与育种和表观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开展生态生物化学与环境健康、生物资源生化成分分析及生理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等领域的研究。(3)微生物学:开展微生物天然药物和基因工程药物制备、发酵食品开发和安全监测、环境微生物检测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依托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柔性显示材料与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科研和研究生教学工作。拥有“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湖北省优势学科群、武汉市“材料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及江汉大学“功能材料与污染控制化学”优势学科群,拥有化学工程与工艺湖北省本科品牌建设专业及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化工实践与创新湖北省重点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湖北省高校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化学环境工程研发推广中心”,武汉市“食品安全分析与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及1个省研究生工作站等学科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达38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达5470万元。本学科研究方向研究团队现有专职教师36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8人;目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2项,科研经费充足,研究方向稳定。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紧密结合国家、湖北省及武汉地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主要依托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江汉大学院士工作站、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化学环境工程研发推广中心、红安县新型产业园金源科技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湖北省产学研基地、湖北省环境监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赛默飞世尔科技共建“环境与健康联合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及产学研基地,已形成了颗粒物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有害气体净化理论与技术、环境污染化学、环境毒理与健康等4个稳定的特色研究方向,在湖北省内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本学科拥有一支科研及教学水平较高的专兼职师资队伍,专职队伍中拥有湖北省中青年优秀科技团队1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国家模范教师1人。兼职队伍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领衔的海外特聘教授和国内知名专家组成,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1名。
化学工程与技术作为我校的传统优势特色学科之一,是湖北省“双一流”建设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和湖北省优势特色学科群的主干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柔性显示材料与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创新平台,围绕新型光电子化学材料的合成与应用,形成了绿色化学工艺、光电功能化学、光电催化、化工过程强化及模拟等优势特色研究方向。由本学科支撑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本学科拥有湖北省教学团队1个、湖北省中青年优秀科技团队1个,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长、科研服务生产、生产促进教学科研的鲜明学科特色,近五年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项。拥有华烁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中石化武汉分公司湖北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等省级研究生校外创新实践基地。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加拿大皇家科学研究院、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施了一系列研究生培养国际化项目,为本学科应用性、国际性、创新性高层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条件。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有效地服务地方政府与企业,本学科连续多年为武汉市经济委员撰写“武汉工业发展报告”,与武汉供销总社、武汉农业集团、汉口银行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承担了多项来自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科研课题。该学科广泛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先后有22名研究生分别赴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海外著名高校访学,占在校生的60%。
基础医学是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有近60年建设积淀,已形成6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现有教师65人,其中教授9人,硕士生导师14人,博士学位47人。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楚天学者5人、省产业教授1人、黄鹤英才4人。近5年承担国家项目27项,省、市项目52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247篇,其中SCI54篇,申请专利15项,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1次,派遣骨干出国深造60人次。研究平台设施完备,教学科研平台、基地和实验室面积6526m2,设备总价值3520万元。拥有众多医学图书、数据库及电子资源。
社会工作硕士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法规,具备较强的社会福利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福利服务与社会组织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教育硕士培养实行由高校、武汉市中小学校、教育部门构建的全程职业“双课堂”培养模式。学校与武汉市优秀中小学校和教研机构签订了教学实践基地协议,兼顾到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的学习群体。学校在教师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已形成以教师教育为鲜明特色的教育学科群,拥有与行业共同建设的专业化教学团队和导师团队。
体育硕士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三个领域。将注重研究生“应用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在研究生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与武汉市中小学、湖北省体育局、武汉体育学院、武汉市体育局、武汉体育中心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面向武汉市,服务于武汉市。针对武汉市的特色项目学校、重点竞技体育项目、影响力大的社会体育项目开展社会实践,鼓励研究生参与体育教学改革,运动训练一线队伍的训练与保障,大型赛事的组织服务,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基层社区体育文化的推广等。
应用心理硕士是主要面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具有一批长期从亊心理学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任教师,在心理健康的教学和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具有较长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辅修专业培养和管理心理与行为科学硕士学位点建设的历史。实施由高校、企亊业单位构建“双课堂”联合培养模式,实行校内导师加校外导师的双导师制度,已经与多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过程高度重视实践教学,重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控制工程硕士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理念,实行“双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拥有一支年富力强、科研成果丰硕、具有海外学习交流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学校围绕“制造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重点培养掌握物联网核心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智能监控技术、过程装备与控制技术的优秀研究生,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创新性人才。学校拥有省市级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基地,为培养控制工程研究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实践及创新创业场所。
临床医学硕士实行“全程临床实践基地培养”研究生培养模式。依托“基础医学”省重点学科,采取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相结合(即学历证、学位证、执业医师资格证、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等“四证结合”)的模式,培养临床型高级医学人才。目前,学校与武汉市中心医院(江汉大学临床医学院)、武汉市普爱医院(江汉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等大型医院共建10余个临床实践基地。其中,武汉市儿童医院于2016年获批为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
艺术硕士实行“双向嵌入”的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依托“美术学”、“设计学”等市重点学科,学校从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三个层面,与协作单位相互嵌入,建立
起一个运作良好的教育平台,进行高层次的艺术人才培养。学校与湖北美术馆、武汉开发区汤湖美术馆、武汉博物馆、武汉广播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台等单位签订了共29家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平台和条件,鼓励研究生利用这些基地和平台,积极开展实习实训、画展、设计展、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公益活动等。
(三)培养机制
在国家“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背景下,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校从研究生奖助体系、创新实践、高水平联合培养、教育教学、学位点建设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
1。组织机构。学校成立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生招生政策制定和组织招生工作。成立研究生奖助学金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生奖助学金政策制定和组织评审工作。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负责制定学位授予标准和开展学位授予审核工作。成立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加强对硕士专业学位建设工作的指导,保证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2。研究生奖助体系。学校设立的奖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各类单项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和科研创新成果奖;助学金主要包括国家助学金、市政府助学金、学校助学金、“三助一辅”岗位津贴、特殊困难补助等;此外鼓励企事业单位来校设立研究生专项奖学金,如武商励志奖学金、武汉市供销社设立的“九源励才奖学金”、“昱申翔奖学金”等。
表一:江汉大学研究生奖学金一览表